古代人的名字取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,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和形式:
一、取名的核心原则
寓意吉祥 古人常通过名字寄托对品德、命运的期许,如“福”“寿”“仁”“智”等字直接表达美好祝愿。
字义关联
名字与字需有内在联系,可表达相似、补充或相反的意义。例如:
并列关系: 屈平名原,字原(“广平”为原野,寓意广阔); 辅助关系
矛盾式:岳飞名飞,字鹏举(志向高远)。
五行契合 结合生辰八字与五行相生相克,如五行属土者可能取“琳”(木生土)。
音韵和谐
注重平仄押韵,如“雅琴”“涵韵”等既好听又有节奏感。
二、取名的具体方法
自然特征
以胎记、容貌等为名,如孔子因头顶凹陷得名“丘”,含玉诞生的贾宝玉名“宝玉”。
祥瑞象征
结合出生祥瑞,如“麟”(麒麟)象征吉祥,“凤”寓意高贵。
典故引用
借用历史人物或神话故事,如“子瞻”(苏轼自号)。
避讳禁忌
避免与长辈名同音,如“孔”与周公“孔”同音,故孔丘以“丘”为姓。
三、名字的演变与功能
名与字的区别
名: 出生时由长辈取,用于自称或平辈称呼; 字
特殊称谓 号:
自号(如东坡居士)或别号(如太白、子美),多用于文人表达志向。
四字名的结构
常见为“名+字+氏”,如诸葛亮“亮+孔+葛”,既包含个人特征又体现家族传承。
四、文化背景与工具
五行学说: 通过八字分析五行缺失,选择补益字; 卜辞与典籍
综上,古代取名是文化、哲学与个人信仰的综合体现,既注重形式美,更强调精神寄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