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取名字号的方式和原则如下:
取字的时机
男子:通常在20岁行冠礼(成人礼)时取字。
女子:在15岁行笄礼(许嫁)时取字。
取字的原则
意义相同: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,两者可以称为“同义反复”。
意义相近: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,但不完全相同,可以互为辅助,称为“辅助式”。
意义相反: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,称为“矛盾式”。
意义相顺: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,意思相顺,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,称为“扩充式”。
取号的种类
自号:个人自己取的号,用于自称,表达个人的志向和情趣。
别号:也可以由他人赐予,通常用于尊称或表达尊敬。
取号的原因
避讳直呼其名:古代男子成年后,为表示尊重和礼貌,不直呼其名,而使用字或号。
表达志向和情趣:号可以更自由地抒发个人的情怀和志趣。
特殊构成
排行字:有些男子的字会在前面加“伯、仲、叔、季”表示排行,后面加“父”或“甫”表示排行,如伯禽父、仲山甫。
名字的构成
名:在幼年时由父母或长辈所取,代表家族的期望和祝福。
字:在成年后取,更注重表达个人的品德、志向或特殊才能。
综上所述,古人取名字号的过程非常讲究,不仅反映了个人品德和志向,还体现了家族和社会的礼仪文化。通过这些命名和取号的方式,古人希望自己的名字和字号能够与自己的内在品质相契合,并在社会交往中体现出尊重和谦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