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的命名由来可综合以下几种说法:
一、匡俗求仙说(主流说法)
核心传说
商夏时期,匡俗(或匡裕)为求仙隐居庐山,多次拒绝周天子邀请。后因失踪被传为成仙,当地民众以“神仙之庐”命名此山,简称“庐山”或“匡山”。
避讳改名
宋朝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,将“匡山”改为“庐山”,此名沿用至今。
二、方辅炼丹说
周武王时期,方辅与老子李耳同游庐山炼丹,二人均得道成仙,仅留空庐。后人以“人去庐存”为名,称庐山为“辅山”。
三、地形命名说
庐山轮廓酷似《诗经·小雅·信南山》中的“茅庐”,且位于鄱阳湖平原,故得名“庐山”。
四、其他说法
庐子国说
战国时期庐山地域称“庐邑”,楚王访贤后得名“庐山”。
别称来源
庐山别称如“南彰山”“天子彰”等,与历史人物或地理特征相关。
五、历史文献佐证
最早以“庐山”命名见于司马迁《史记》,而“敷浅原”是庐山早期别称。庐山作为中国十大名山、世界文化遗产地,其名称演变反映了文化传承与地理认知的结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