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琢礁的名称由来与历史时期的行政管理和地理认知密切相关,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:
中华民国时期的命名
1935年,中华民国政府首次公布该礁石为“符勒多儿礁”。这一名称反映了当时对南海地理特征的认识和行政管理的需要。
名称的变更
1947年,中华民国政府将名称改为“玉琢礁”,可能基于对礁石形态或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。这一变化同样与当时的政治和地理认知相关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更名
1983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该区域后,正式将名称改为“玉琢礁”,并纳入海南省三沙市管辖。这一更名体现了国家对南海诸岛主权的明确宣示。
民间称呼
由于玉琢礁是西沙群岛中面积第二大的环礁,且缺乏岛屿和沙洲,中国渔民习惯称其为“二筐”“二塘”“二圈”,这些称呼源于对礁石形态的直观描述。
综上,玉琢礁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更,从“符勒多儿礁”到“玉琢礁”,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南海地理认知的演变。其正式名称的确定则与1983年国家行政调整密切相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