嫦娥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,其名称和称呼丰富多样,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、文学作品及道教信仰。以下是综合整理后的主要称呼及来源:
一、核心别称
姮娥 嫦娥的原名,据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记载,她本为西王母赐药给后羿的不死药盗食者,因此得名。
恒娥
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称,见于《淮南子》及后世注音文献。
金娥
唐代诗人许敬宗《奉和喜雪应制》中用以代指月亮,象征月宫仙境。
桂娥
源自月宫传说,与桂树、蟾蜍等月宫意象结合。
二、其他雅称与衍生称呼
月神: 道教将嫦娥与太阴星君合并,成为月神核心象征。 月姑/月精/月娘
广寒仙子:部分文献将嫦娥与广寒宫、玉兔等元素结合,形成独立仙子形象。
三、常见误区说明
“常娥”为小名:部分解释认为“常娥”是嫦娥的别称而非小名,因避讳改名后长期使用。
其他罕见称呼:如“素娥”“婵娟”等,实际为独立人物或文学化表达,与嫦娥无直接关联。
四、神话背景补充
嫦娥奔月的故事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想象,她因服用不死药飞升月宫,成为永恒与孤独的象征。这一传说通过《淮南子》等经典文献传播,衍生出无数诗词歌赋,成为中国文化中“月神”形象的核心来源。
综上,嫦娥的称呼体系既包含神话原型(姮娥、恒娥),也融合了文学加工(桂娥、金娥)及宗教信仰(月神、太阴星君),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