蝙蝠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多个称谓,这些名称反映了古人对蝙蝠的认知和神话传说。以下是主要的历史名字分类及出处:
一、常见古称
飞鼠:
最早见于战国时期《山海经》,描述“状如鼠而鸟翼”的动物。
仙鼠/倒挂鼠:
西晋崔豹《古今注》称蝙蝠为“仙鼠”,因“脑重”特征倒挂。
燕服翼/服翼:
《尔雅》中直接称蝙蝠为“服翼”,体现其飞行能力。
夜燕/盐鳖户:
其他古籍如《新序》《方言》等也有记载。
二、神话传说中的称谓
长生不老象征:
东晋葛洪《抱朴子》记载“千岁蝙蝠,色如白雪,集则倒悬,脑重故也”,称食之可延年益寿。
仙药材料:
同样在《抱朴子》中,蝙蝠的粪便被称为“夜明砂”,被认为可入药。
三、其他相关名称
白蝙蝠:因皮毛洁白,常与长寿、仙境联系在一起,成为神话中的重要意象。
总结
蝙蝠在古代文献中的名称数量难以精确统计,但至少有飞鼠、仙鼠、燕服翼等数十种称谓,且贯穿先秦至明清时期。这些名称既包含对蝙蝠形态的直观描述,也融入了文化象征和神话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