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黄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,其名称在不同历史文献和研究中存在多种表述,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:
一、历史文献中的名称
《药性论》:
最早记载为“桑臣”“桑耳”
其他古籍:
包括《酉阳杂俎》(胡孙眼)、《篡要奇方》(桑黄菇)等
二、现代分类学中的名称
属的调整:
2012年基于系统发育分析,桑黄被重新分类为纤孔菌属(Inonotus sanghuang),与层孔菌属(Phellinus)分属不同属
物种数量:
目前确认的桑黄属物种有14种,但中国境内仅分布7种
三、常见别称
桑树桑黄:
寄生于桑树上的正宗桑黄,颜色鲜黄,药效被认为最佳
夏津桑黄:
特指中国德州地区产的桑树桑黄,品质优良
总结
名称演变:从“桑耳”到“桑黄”,再到纤孔菌属的命名,反映了分类学的发展
核心概念:只有寄生在桑树上的菌类才被认定为桑黄,其他树种(如杨树、松树)的类似菌类需单独分类
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种类或药用价值,可参考《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》等专业文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