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在名字避讳方面有严格规定,主要禁忌涉及皇室姓氏、年号及亲属称谓,具体如下:
一、皇室姓氏禁忌
"王"字禁用
因与朱明皇室姓氏相同,"王"字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象征,任何文献、奏章、日常交流中均需避讳。
改姓与名字规范
朱元璋为避免与父亲朱重八(字重八)同名,改姓"朱"并取字"国瑞"。
明成祖朱棣登基后,为避讳"棣"与父亲"棣"同音,将子嗣名字中"棣"改为"启"(如永棣改为永启)。
二、年号避讳
"永"字特例处理
乾隆帝为避讳自己年号"永"(如儿子嘉庆名永琰),将"永"改为"颙",此后所有子嗣均沿用此改名。
三、亲属称谓禁忌
直系亲属避讳
子嗣需避讳父亲名字,如朱允炆继位后,其弟朱棣需改名"启"。
皇室成员去世后,其谥号需避讳,如明英宗朱祁镇去世后,其子朱见深(宪宗)需改名"见深"(宪宗)。
旁系亲属避讳
兄弟姐妹需避讳对方名字,如万历(朱翊钧)继位后,宫中仍沿用"翊坤"旧称。
四、其他注意事项
"猪"字的特殊处理
朱元璋为避免百姓口称"猪"(与国姓同音),将家畜统称"豕"或"彘",但日常饮食仍可使用"肥肥"。
"缙"字的避讳
朱元璋因父亲名"缙"与科举进士谐音,故改名"元璋",后世子孙基本不避讳。
五、违规后果
违反避讳规定者,轻则革职,重则处斩。例如明武宗朱厚照因祭祀无猪可用而废止禁猪令,显示了避讳制度的严格性。
以上禁忌体现了明朝对皇权至上的维护,通过名字系统强化了等级观念与伦理规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