昭通的名字包含古称、别称及现代行政区划名称,具体如下:
一、古称与历史名称
朱提 昭通古称“朱提”,彝语意为“银矿山”,因朱提山、银矿而得名。此名最早见于距今约10万年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,汉代置朱提县,贯穿800余年。
乌蒙
古代昭通地区被称为“乌蒙”,彝语中代表“长满杨梅或鲜花的地方”,与“朱提”并称“朱提-乌蒙”。唐代后改为“昭通府”,雍正九年(1731年)正式定名。
昭通府
清雍正九年(1731年)因“乌蒙者不昭不通之至”得名,意为“光明驱散黑暗”,是云南最早建制的地方,管辖范围覆盖今昭通市及鲁甸、巧家等县。
二、现代行政区划名称
昭通市下辖10个县、1个区,具体如下:
昭阳区
市委、市政府所在地,地处云、贵、川三省结合部,是全市政治、经济中心。
鲁甸县
彝语意为“彝族居住的平坝”,1731年设鲁甸厅,1958年并入昭通县,1961年恢复建制。
巧家县
可能源于彝族头领“曲古都家”的简称,意为“曲家的领土”,1913年设县。
永善县
清雍正六年(1728年)改米贴为永善,意为“弃恶从善”,1958年并入昭通县。
其他县市
包括绥江、大关、水富、盐津、彝良、镇雄等,均因地理特征或历史事件得名。
三、其他相关名称
盐津豆沙关: 昭通市辖区,因盐井和豆沙关隘得名,是滇东北交通枢纽。 鹤城
总结
昭通的名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从古称“朱提”“乌蒙”到现代“昭通市”,反映了其作为交通枢纽、文化交汇点的历史地位。其名称演变与行政区划调整密切相关,如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直接推动了“昭通府”的设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