伪商品是指通过伪造、模仿或以次充好手段生产、销售的商品,常见类型及名称如下:
一、注册商标类
假名牌商品 仿冒知名品牌商标,如假阿迪达斯、耐克、LV等,包装和性能均无法保证。
虚构企业名称商品
使用不存在的企业名称生产产品,例如“XX国际集团”生产的高科技产品。
二、仿冒认证标志类
假认证标志
伪造ISO认证、环保标志、有机食品认证等,以提升商品可信度。
仿冒防伪标志
使用虚假防伪标签或序列,消费者可通过官方渠道验证真伪。
三、盗版与仿制品
盗版软件/游戏
未经授权复制的软件或游戏,可能含有恶意代码。
盗版音像制品
仿制CD、DVD等音像产品,内容多为盗版内容。
四、以次充好类
掺假食品
在食品中掺杂非食用物质(如色素、防腐剂过量使用),或用劣质原料替代优质原料。
以旧充新商品
用旧设备冒充新型号产品,如旧手机以次充好。
五、其他特殊类别
假冒专利产品
仿冒专利技术生产商品,侵犯知识产权。
国家明令淘汰商品
如过期药品、无生产许可证的化工产品等。
常见伪装手段
仿冒产地: 使用其他地区合格产品包装,冒充原产地 虚假宣传
价格异常低廉: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,实际质量无保障
法律后果
生产、销售伪劣商品可能面临《刑法》第一百四十条等刑事处罚,并需赔偿消费者损失。消费者可通过工商、质检部门举报或诉讼维权。
(注:部分商品如中华牙膏、南孚电池等被明确标注为“洋品牌”,属于品牌归属争议,与普通仿冒商品性质不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