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体系中有明确的名号体系,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几级:
一、科举各阶段核心名号
秀才 通过县试(童试)者称为秀才,是科举入门的资格,始于隋朝,至唐代成为常科。
举人
通过乡试(省试)者称为举人,第一名为“解元”,第二、三名为“亚元”。
贡士
举人通过会试(中央考试)后称为贡士,第一名为“会元”。
进士
贡士通过殿试(皇帝亲自主持)后称为进士,一甲(前三名)中:
第一名: 状元(鼎元、殿元)
第二名: 榜眼(翰林院编修)
第三名: 探花(探花郎)
状元
殿试第一名,明清时期特称“状头”,宋代开始使用“殿元”或“鼎元”。
榜眼
殿试第二名,明代及以后专指此称,第三名仍为探花。
探花
殿试第三名,宋代称“探花郎”,明代及以后延续此称。
解元
乡试第一名,明清时期俗称“举人”,是地方科举的最高荣誉。
二、其他相关称谓
会元: 乡试第二名(明清时期)。 三甲
贡士:会试及第者,唐代始称。
举人:乡试及第者,明清时期专称。
秀才:通过院试者,是科举基础阶段称号。
三、特殊说明
连中三元:乡试、会试、殿试均夺冠,即“解元→会元→状元”。
童生:未通过院试者,是科举最基层的求学阶段。
以上名号体系贯穿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完整选拔流程,体现了古代科举制度的层级性和系统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