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铜神兽的名称,综合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出土文物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典型器物名称
汉代铜独角兽 出土于甘肃酒泉市下河清镇,身高24.5厘米,体长70.2厘米,角和尾可拆卸,随葬于墓中起镇墓作用。
春秋时期徐家岭楚墓铜神兽
高48厘米,以龙首、虎身、龟足为特征,张口吐舌,龙首附蛇形龙,脊背饰绿松石,用途存疑(可能为鼓架或编磬架)。
战国错银铜双翼神兽
河北平山县出土,长40厘米、高24厘米,生双翼,形似狮子,背部有脊,尾部呈花鞭状,属战国时期典型纹饰。
二、文化象征名称
獬豸
古代神话中与独角兽相关的神兽,常以“独角兽”或“獬豸”称谓出现,象征公正与辟邪。
昂首神兽
商代青铜器中的代表性纹饰,头部呈倒梯形,兽角由六条小龙构成,常与神树纹结合,体现神权与自然的融合。
三、建筑装饰名称
故宫太和殿屋脊兽
包含龙、凤、狮子等瑞兽,其中獬豸为第十位,象征公正与权威,是明清宫殿建筑的重要装饰元素。
三星堆青铜神兽
与二号坑出土的大立人结合使用,头部有山形基座,造型夸张,属三星堆文化独特符号。
四、其他名称
独角兽: 直接描述器物特征,如东汉铜鎏金独角神兽(H8.4cm)。 错银铜双翼神兽
总结:铜神兽的名称既包含具体器物的形态描述(如“独角兽”“昂首神兽”),也涉及文化象征(如“獬豸”)和建筑装饰功能(如故宫屋脊兽)。不同名称反映了青铜器在历史、文化和艺术中的多重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