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长城的名称,综合历史文献和现代资料,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表述:
一、主要通称
万里长城 这是长城最广泛使用的名称,象征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团结,自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使用。
方城
春秋时期楚国为防御北方而修筑的军事工程,因城邑布局呈方形得名。汉代《地理志》记载“叶公邑有长城,号方城”。
二、其他历史称谓
堑、长堑、城堑、墙堑
先秦文献中常用“堑”指代长城,如《史记·秦本纪》记载“堑洛”“城重泉”(前409年秦简公修筑)。战国至明代文献中,“城堑”和“墙堑”也频繁出现。
齐长城与魏长城
- 齐长城是较早修筑的长城之一,被称为“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”。
- 魏长城是战国时期魏国修筑的防御工程,与齐长城并称早期长城。
三、地理分布相关名称
不同省份的长城段落有特定名称,例如:
河北境内: 燕山长城、金山岭长城等; 陕西境内
四、文化象征性名称
中华民族的象征:长城被视为民族意志与力量的标志,如“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”;
世界奇迹:与埃及金字塔并称“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”。
总结
长城的名称既有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不同称谓,也包含现代对其文化象征的概括。若需具体景点名称(如八达岭、慕田峪等),可参考《中国长城资源调查报告》等专业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