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,其名称经历了多次变更,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。以下是苏州历史上较为常见的古称及对应时期:
一、最早名称与吴文化渊源
吴 苏州最早称为“吴”,与春秋时期吴国都城相关。据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记载,吴太伯南奔后建立吴国,其都城为“勾吴”,后迁都苏州。
姑苏
因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,是苏州最早的城市名称。吴王阖闾时期筑城,史称“阖闾大城”,“姑苏”作为都城名称延续至隋朝。
二、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名称
吴郡
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后设立会稽郡,其西部辖区包括苏州地区,故称“吴郡”。
平江府
隋朝开皇九年(589年)改吴郡为“平江府”,治所仍在苏州,直至元至正十六年(1356-1357年)短暂更名为“隆平”。
三、宋元明清时期的名称
苏州府
元至正十六年(1356-1357年)改平江为“苏州府”,成为正式的府级行政区划名称。
其他称谓
包括“吴都”“吴中”“东吴”等,均与吴文化相关。例如:
吴都: 三国时期吴国都城,后延续至南朝。 吴中
东吴:三国吴国时期称呼。
四、近现代名称演变
苏州市
明太祖朱元璋于1367年改“苏州府”为“苏州市”,1928年设市,1949年设为县级市,1995年撤县设市。
吴中区/相城区
2000年撤消吴县市后,原吴县辖区分为吴中区和相城区。
总结
苏州的名称演变与行政区划调整密切相关,从“勾吴”到“姑苏”,再到“吴郡”“平江府”,最终定名为“苏州市”。这些名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也反映了苏州作为吴文化核心区域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