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史上的别称丰富多样,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众多称谓。以下是常见的旧称分类整理:
一、核心文化概念类
华夏 最早的称呼,指中原地区,后泛指中国。如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中提到“中国名曰赤县神州,而赤县即华夏”。
九州
源于大禹治水传说,将中国分为冀、兖、青、徐、荆、阳、豫、梁、雍九个区域,成为地理概念与国家代称的结合。
神州
战国时期邹衍提出“赤县神州”的概念,后演变为独立的中国代称。
中原
指黄河中下游地区,最早见于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,后扩展为整个中国。
二、地理范围类
赤县
《史记》中特指中国,后与“神州”分开使用。
海内
古代指中国境内,外国称“海外”,如《诗经》中的“惠此中国”。
函夏
兼具地理与文化概念,指中原地区。
三、其他特色称谓
中夏/方夏: 夏朝及其文化圈的代称。 禹城/禹迹
九州城/九有:衍生自九州划分的地理概念。
瓷器/诸华:以瓷器文化为象征的别称。
四、其他古称
震旦: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,曾误认为是一种鸟。
丝国:古希腊、罗马对西北地区的称谓。
契丹:辽代北方民族对中原的称呼。
总结
这些别称反映了中国人对地理、文化的认知演变,既有具象的地理划分(如九州),也有抽象的文化符号(如华夏)。部分名称如“神州”“九州”已成为固定称谓,而“中原”则侧重于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