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名字别称有以下几种:
直称姓名
自称姓名或名。
用于介绍或作传。
称所厌恶、所轻视的人。
称字
古人幼时命名,成年(男20岁、女15岁)取字,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。
称号
号又叫别号、表号,一般只用于自称,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。
称谥号
古代王侯将相、高级官吏、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,如范仲淹称文正,欧阳修称文忠。
称籍贯
以人的出身地命名,如孟浩然称孟襄阳,柳宗元又称柳河东。
代称
地名指称、官爵指称和行第指称等形式,如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,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等。
谦称
自称时使用的谦词,如愚、鄙、敞、卑、窃、臣、仆等;帝王自称时使用的孤、寡、不谷等;读书人自称时使用的小生、晚生、晚学等。
敬称
称帝王时使用的万岁、圣上、圣驾、天子、陛下等;称将军时使用的麾下;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时使用的令、尊、贤、仁等。
这些别称在古代文献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,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