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西走廊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单元,其名称和历史演变可归纳如下:
一、古称与别称
雍州 河西走廊在汉代被称为“雍州”,是古代中原王朝对这一区域的称呼,体现了其作为政治、经济枢纽的地位。
凉州
另一古称“凉州”,唐代诗人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等文学作品便以此命名,凸显其军事重镇属性。
丝绸之路
作为古代连接中原与西域的贸易通道,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,因此也被称为“丝绸之路”。
二、现代行政区划名称
目前,河西走廊主要涉及甘肃省的五个城市,统称“河西五市”:
武威市: 古称凉州,曾是西北首府,拥有“五凉古都”“北方名都”等称号。 金昌市
张掖市:以丹霞地貌和军马场闻名,有“金张掖,银武威”之美誉。
酒泉市:因城下有泉得名,是敦煌艺术的故乡和航天摇篮。
嘉峪关市:明长城最西端关隘,称“天下第一雄关”。
三、其他相关名称
河西四郡:汉武帝时期设置的武威郡、张掖郡、酒泉郡、敦煌郡,是河西走廊早期的行政划分。
七彩丹霞:张掖市境内著名的地质景观,与鸣沙山共同构成敦煌生态旅游核心区。
四、地理特征补充
河西走廊东起甘肃省武威市,西至嘉峪关市,全长约1000公里,宽窄变化显著,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。其名称源于地形特征,兼具军事防御与经济交流的双重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