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白狐相关的古语名字,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:
一、神话传说中的称谓
狐狸精:
白狐在民间传说中常被赋予灵性,与“狐狸精”这一形象关联。
一狐之腋:
典出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,原指春秋时期晋国狐偃以一狐之腋藏狐皮助晋文公复国,后比喻凭借微薄之力成就大业。
董狐之笔:
传说春秋时期史官董狐因直言进谏被杀,其墓旁有白狐守墓,后演变为史官执笔记录历史的象征。
二、古籍中的记载
《古微书》:
《春秋潜潭巴》记载“白狐至,国民利”,《河图握矩记》述黄帝生时“先致白狐”,白狐在古代被视为祥瑞之物。
《山海经》:
先秦《涂山歌》中有“绥绥白狐,九尾庞庞”的描述,展现其神秘形象。
三、诗词中的意象
唐代诗句:
- 李贺《溪晚凉》:“白狐向月号山风,秋寒扫云留碧空。”
- 杜甫《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》:“黄蒿古城云不开,白狐跳梁黄狐立。”
其他诗人:
- 何景明《武陵》:“黄熊啼我前,白狐跳我侧。”
- 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虽未直接提及白狐,但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等句常与白狐意象结合使用。
四、文化衍生概念
狐类别称:
白狐在《山海经》中与“貔”并称“猛兽貔”,象征力量与祥瑞。
成语中的白狐:
- 狐埋狐扬:比喻不知是非,随波逐流;
- 一狐之腋:比喻凭借微薄之力。
注:白狐在神话中多与祥瑞、灵性相关,如《古微书》所言“白狐至,国民利”,而成语则多通过白狐形象衍生出道德寓意。文学作品中常借白狐表达孤独、隐逸等情感,如“白狐眠雪夜,月下独行时”等诗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