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古代忌讳的名字,综合历史文献和民俗记载,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与帝王相关的禁忌
君主名字:
自周代起,君主名字成为全国避讳对象,如“孔丘”改为“孔圣”“至圣”。
皇室成员:
如唐高祖李虎的“虎”字,因避讳改为“兽”。
二、对祖先的尊崇禁忌
直呼长辈名:
祖先名字需用“氏”“尊”等字替代,如“赵谈”改为“赵同”。
避先贤名:
如“孔子”后裔需用“孔氏”等尊称。
三、文字谐音禁忌
同音字替换:
如“登”(州官名)被改为“灯”“灯笼”等谐音字。
成语改编:
如“画虎不成反类犬”改为“画龙不成反类犬”。
四、吉祥字禁忌
负面寓意字:
如“朱砂”(含汞,有毒)、“赤砂”(谐音“赤煞”)、“贫贱”等被认为不吉利。
官职名称:
如“登”因州官讳讳,相关词汇需整体替换。
五、特殊历史案例
姓氏改动:东汉庄子陵因刘庄继位,连姓“庄”改为“严”。
字辈规避:乾隆为避免“永”字谐音,将其改为“颙”。
六、近现代突破禁忌的特例
名人破例:如唐代骆宾王、南朝顾野王等在名字中使用“王”字。
制度变革:《礼记》提出“二名不偏讳”,为后世争议埋下伏笔。
总结:古代名字禁忌以尊卑有序为核心,涉及帝王、祖先、谐音等多方面。现代社会虽已淡化这些禁忌,但部分字词(如“王”“登”)仍存在使用习惯。取名时若需规避传统,建议咨询专业民俗学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