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子监,亦简称为国学,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或兼教育管理职能的机构。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称,具体如下:
成均(先秦以前,五帝时)
上庠(虞舜时)
辟雍(周朝,现今在国子监还有“辟雍殿”)
太学(汉以后)
国子寺(隋初期设立,不久改称国子监)
国子学(与太学并立,晋武帝咸宁二年始设)
国子监(隋炀帝时改名)
国学(简称国学,与太学并立)
辟雍(皇家建筑,明清时期国子监内的一组建筑)
南监或 南雍(明朝设在南京的国子监)
北监或 北雍(明朝设在北京的国子监)
学部(光绪三十一年设立,国子监废止)
这些名称反映了国子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职能和地位变化,从最初的学术机构逐渐演变为兼有教育管理职能的机构,直至最终废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