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,其名称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。以下是郑州历史上的主要名称及演变过程:
一、古代名称
荥州 郑州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都城,当时称为“荥州”。
管州
隋文帝时期(581-618年),将荥州改为“管州”,后因行政调整于隋大业二年(606年)复称“郑州”。
荥阳郡
唐朝时期,郑州地区设为“荥阳郡”,属河南道。
其他名称
包括管城、故市、管城县、郑县等,均不同时期使用。
二、现代名称
郑州市
宋代以后,因京汉铁路在此设站,郑州逐渐发展为河南省会,1952年正式定名为“郑州市”,沿用至今。
三、名称由来补充
“郑”的由来: 春秋战国时期,郑国在此建都,国名“郑”源自“奠”(祭祀用酒器,后演变为地名)。 “州”的含义
“商都”的别称:因商代曾在此建都,故称“商都”。
“绿城”的雅称:现代因城市绿化较好,亦称“绿城”。
四、地理与行政区划
郑州地处河南省中部,北临黄河,西依嵩山,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。其简称“郑”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“郑国”直接相关。
以上名称演变体现了郑州从古代诸侯国都城到现代省会的发展脉络,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,也反映了城市功能的演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