谥号是对古代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死后,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评价性称号。这些称号通常由一到两个字组成,用以表达对其一生的总结和评价。谥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上谥(美谥):
用以表彰功绩、品德或贡献的谥号,多为单字或双字,如“文”、“武”、“明”、“康”等。例如,周文王(文)、汉武帝(武)、汉景帝(景)、宋仁宗(仁)、唐太宗(文武大圣大广孝)。
中谥(平谥):
对早逝、无能或遭遇不幸者的中性或怜悯评价,如“怀”、“悼”、“愍”等。例如,楚怀王(怀)、晋怀帝(怀)、晋悼公(悼)、鲁愍公(愍)。
下谥(恶谥):
带有明显批评意味的谥号,如“厉”、“灵”、“炀”等。例如,隋炀帝杨广(炀)、商纣王(纣)。
特谥:
一些特殊的谥号,通常不轻易授予,如“文正”、“忠武”等。历史上获得“文正”谥号的人包括北宋的李昉、范仲淹、司马光、王旦、王曾、蔡卞、黄中庸、郑居中;南宋的陈康伯、蔡沈等。
文:如“文正”、“文治”。
武:如“武勇”、“武功”。
明:如“明哲”、“明睿”。
武:如“武勇”、“武功”。
成:如“成王”、“成帝”。
康:如“康宁”、“康泰”。
昭:如“昭烈”、“昭仁”。
穆:如“穆王”、“穆帝”。
孝:如“孝文”、“孝武”。
宣:如“宣帝”、“宣王”。
平:如“平王”、“平帝”。
桓:如“桓王”、“桓帝”。
景:如“景帝”、“景帝”。
襄:如“襄王”、“襄帝”。
高:如“高帝”、“高王”。
明:如“明帝”、“明王”。
章:如“章帝”、“章王”。
大:如“大帝”、“大王”。
这些谥号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,也体现了对逝者生平的尊重和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