碑石上的名字通常包含以下几类信息,具体排列和内容因文化背景和时代差异而有所不同:
一、核心信息构成
逝者姓名 位于碑石中心位置(中榜),是识别墓主身份的关键信息。传统上,男性逝者前加“故”字(如“故先考”“故先妣”),女性逝者前加“故”或直接以姓氏标注。
立碑者姓名
通常位于逝者姓名左侧,是安排立碑仪式并承担费用的人,多为亲属或亲友。
亲属称谓
根据与逝者的关系,在姓名后标注尊称,如:
父亲:公、父、令尊
母亲:妣、母、令堂
子女:子、孙、曾孙(按辈分排列)
配偶:妻、夫人、令正
二、其他常见内容
时间信息: 刻写立碑的具体日期(年、月、日)。 祭祀用语
功绩或评价:部分碑石会附加对逝者生平、品德的赞誉,如“忠、直、方、正”。
三、文化差异与演变
古碑特点:早期碑石(如《张迁碑》)侧重记录身份信息与生平事迹,文字古朴。
现代碑石:简化为姓名、生卒年、立碑人等基本信息,部分添加祝福语(如“福荫子孙”)。
特殊类型:如烈士纪念碑可能标注“革命烈士”等特定称谓。
四、注意事项
书写规范:姓名需居中,字体通常为楷书或隶书,保持工整对称。
地域差异:不同地区存在命名习惯,如北方多用“公”“府君”,南方倾向使用“妣”“显”等。
通过以上信息,可以全面了解碑石上名字的构成与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