钟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神祇,其名称和称号丰富多样,主要来源于民间信仰、道教尊崇及艺术加工。以下是主要名称及由来:
一、核心尊称
镇宅真君 钟馗在道教中被尊为“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”,简称“镇宅真君”“驱魔真君”等。
驱魔帝君
与“镇宅真君”并称“三伏魔帝君”(另两位为关圣帝君、荡魔天尊),专司降妖伏魔。
伏魔大帝
部分文献称其为“伏魔大帝”,与关圣帝君、荡魔天尊共同构成三大神祇。
文曲星君
溥儒等文人雅士以“文曲星君”雅称钟馗,体现对其才华的推崇。
二、其他常见称号
甘河镇主: 传说其居终南山甘河镇,故称。 钟馗天师
三、民间别称
二爷钟馗:
民间信仰中,阴间阎罗王之子被称为“二爷”,钟馗因执掌罚恶司,常以“二爷”自称。
鬼煞之子:
强调其能令鬼魂胆寒的威慑力。
四、历史人物关联
钟馗本姓:有学者推测其本姓仲傀,因发音相近演变为钟馗。
五、文化象征
钟馗形象常与“文武双全”结合,既具文官的才华(如中状元),又具武将的威严(如驱邪能力),成为民间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象征。
以上名称反映了钟馗在信仰体系中的多元定位,既有宗教神圣性,又融入民间审美与道德理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