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后宫称谓体系复杂,不同朝代和身份的妃嫔有专属的称谓,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帝王正妻
后 夏代帝王生前称“后”,死后称“帝”(如后稷、后羿)。
商代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,《礼记·曲礼下》记载“天子之妃曰后”。
皇后
秦朝开始使用,指皇帝正妻,后成为历代沿袭的尊称。
王后
国王的正妻,与皇后相对。
皇孋
皇后的别称,如《史记·皇后纪赞》中提到的祁祁皇孋。
二、妃嫔等级体系
后妃核心等级
- 皇后: 正一品 - 贵妃
- 淑妃/贤妃/德妃:正一品(宋朝)
- 夫人:从一品
- 妃:正二品
- 嫔:正三品
- 贵人:正六品
- 常在/娘子:正七品
- 选侍:正八品
- 采女/更衣:正八品以下
其他细分称谓 - 昭仪/昭媛/昭容:
妃嫔中的高级别称呼
- 德仪/顺仪:特定妃嫔的封号
- 掌事宫女/姑姑:低等级宫女称呼
三、特殊地位与别称
宠妃:如唐玄宗时期的杨贵妃(杨玉环)
太后/太皇太后:指皇帝的母亲或祖母
皇叔母/皇姑姑:皇帝的叔母或姑姑的称谓
四、称谓演变特点
秦汉时期:皇后制度确立,但妃嫔等级体系未完全形成
隋唐时期:体系完善,形成“三后九嫔”基本框架
宋元明清:延续唐代体系,但具体称谓有所调整(如元妃、元嫡)
以上称谓反映了古代后宫结构的层级性,既有尊卑差异,也体现了不同朝代的文化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