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经典流派
伤寒派 以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为核心,创立六经辨证体系,强调外感病的辨证施治,是中医史上影响最大的流派。
河间派(寒凉派)
金代刘完素创立,主张“六气皆从火化”,以寒凉药物治疗火热病证,为温病学派奠定基础。
攻邪派
张从正提出“病由邪生”,主张攻邪以正本,善用汗、吐、下三法,代表著作《儒门事亲》。
温补派
李东垣创立《脾胃论》,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,主张补益脾胃;张景岳《景岳全书》进一步发展温补理论。
二、其他重要流派
易水学派
张元素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理论著称,代表作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。
滋阴派
朱丹溪提出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,主张滋阴降火,奠定滋阴学说基础。
火神派
清末郑钦安创立,主张“阳主阴从”,善用附子、桂枝等药物,治疗重症。
局方派
裴宗元、陈师文编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相当于现代药典,强调方剂针对具体病症。
温病学派
叶天士、吴鞠通以《温病条辨》《温热论》为代表,专注温热病病因与治法。
新安医学派
明清时期安徽歙县形成,擅长内科、妇科等,强调实践与经验总结。
三、补充说明
经方派: 以《伤寒论》为核心,包含倪海厦等后世学者,强调立法先于辨证。 汇通派
以上流派覆盖了中医理论、临床实践及学术传承的多个方面,共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