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猪笼草(Dionaea muscipula)
捕虫结构:形似猪笼的圆筒形捕虫囊,下半部膨大,通过蜜液吸引昆虫后闭合捕捉。
分布与特性:原产热带亚洲,中国海南称“雷公壶”,茎短叶带刺毛,捕虫机制复杂且具观赏性。
二、捕蝇草(Dionaea muscipula)
捕虫方式:叶片顶端类似贝壳的夹子,分泌蜜汁引诱昆虫,夹子闭合后消化吸收。
特殊结构:叶片边缘有刺状毛防止逃脱,捕虫过程类似“张牙利爪”。
三、瓶子草(Nepenthes)
捕虫器官:筒状叶分泌消化液,与雨水混合后溃烂昆虫。
蜜液作用:瓶口附近有蜜腺,分泌含果糖的液体吸引蚂蚁、黄蜂等。
四、茅膏菜(Drosera)
捕虫原理:茎部细密腺毛分泌粘性液体,捕捉昆虫后包裹消化。
分布范围:原产大洋洲、北非等地,中国长江以南及台湾有分布。
五、狸藻(Lemna)
捕虫机制:叶片表面分泌粘性物质,形成“粘虫板”捕捉昆虫。
六、其他食虫植物
捕虫蓳:叶片边缘有锯齿状突起,分泌消化液。
挖耳草:通过叶器(叶柄基部)捕捉昆虫。
锦地罗:生长在潮湿环境,捕食草食性昆虫。
总结
以上植物通过不同方式捕捉昆虫,如机械夹捕(捕蝇草、猪笼草)、分泌粘液(茅膏菜、瓶子草)等。其中猪笼草和捕蝇草因形态特征显著,是较为常见的食虫植物品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