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作为一味重要中草药,其名称丰富且具有地域特色,主要别名如下:
一、常见别名
核心别名 - 巴豆(最常用名,源于产地四川,因果实形似豆类得名)
- 巴仁(四川地区常用称呼)
- 江子(《瑞竹堂经验方》等古籍记载)
- 芒子(部分文献用此称谓)
其他常见名称
- 巴菽(《本经》)
- 老阳子(《纲目》)
- 双眼龙(因果实似虾眼得名)
- 八百力(广西地方志记载)
- 大叶双眼龙(叶片特征命名)
二、其他古籍中的称呼
《雷公炮炙论》称“刚子”
《中国药植志》收录“猛子仁”
《广西中药志》用“贡仔”
三、分类别名
种子类: 江子、芒子、红子仁 根茎类
全株类:双眼龙、大叶双眼龙
四、形态特征辅助识别
果实:卵圆形,三棱,长1.8-2.2cm,表面灰黄色,有6条纵线
种子:椭圆形,长1.2-1.5cm,黄白色油润
总结
巴豆的别名多与产地、形态或用途相关,如“巴豆”源于产地,“双眼龙”描述外形,“江子”“芒子”等则可能源自古籍记载。使用时需注意其大毒性,仅限外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