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婚时房产的分割需根据房产性质、出资情况以及婚姻贡献等因素综合判断,具体规则如下:
一、房产性质与产权登记情况
婚前全款购房 若房产证仅登记一方名字,通常视为个人财产,归产权方所有。
若婚后加名,需结合出资比例或协议判断,但共同还贷部分可能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。
婚后购房
双方共同出资:无论产权登记方是谁,均按共同财产原则平均分配。
单方出资:
若房产证登记双方名字,按共同财产平均分配;
若仅登记一方名字且能证明为个人出资,全款归出资方,贷款按比例或平均分配。
父母出资购房
若登记在子女名下,通常视为子女个人财产。
若登记在夫妻名下,按共同财产原则分配。
二、分割原则与司法实践
协议优先
双方可签订书面协议约定房产归属及补偿方式,协议不成的由法院根据财产贡献、婚姻年限、子女抚养等因素判决。
法院判决因素
婚姻贡献: 包括经济贡献(如首付、还贷)、家务劳动、子女抚养等。 子女抚养
过错方:存在重大过错的一方可能少分或不分。
财产来源:明确个人财产与共同财产的区别。
特殊情况 婚前房产婚后加名:
若婚后共同还贷,法院可能根据实际贡献调整份额,但加名方通常不会分得较少。
协议不成:法院可能按照顾子女、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,补偿金额不固定为房产价值的一半。
三、注意事项
产权变更:分割后需办理过户登记,原房产证需变更登记人信息。
证据留存:购房合同、贷款协议、家庭支出凭证等材料对分割有重要影响。
建议离婚时优先通过协商解决房产分割问题,若无法达成一致,可咨询专业律师,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