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对小孩的称呼因年龄阶段不同而有所区分,这些称呼多见于文献记载和诗词中。以下是主要分类及对应年龄段:
一、0-1岁
襁褓:特指未满周岁的幼童,因用宽带背负和包裹婴儿而得名,也借指婴儿期。
赤子:出自《道德经》,原指婴儿皮肤赤红,后引申为品德纯洁、忠诚可靠之人。
二、1-3岁
孩提:指2-3岁儿童,因幼儿笑时发出“咳咳”声,大人会将其抱起,故得名。
三、3-7岁
垂髫:古时儿童未束发,头发下垂,因此称儿童为“垂髫”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中有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”之句。
四、7-10岁
总角:幼年时期,特指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,形如两个发髻,故称“总角”。
五、10-15岁
黄口:特指10岁以下儿童,男孩多用此称。
幼学:10岁为幼学年龄,是儿童开始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。
六、其他特殊年龄称谓
豆蔻年华:特指女子13岁,出自杜牧《赠别》。
及笄:女子15岁,表示成年礼完成。
束发:男子15岁,开始束发为髻,标志成年。
七、补充说明
术语演变:部分术语存在地域或文献差异,如“襁褓”在《道德经》中本义为婴儿,后泛指幼儿。
文学体现:这些称呼常出现在诗词中,如“总角之交”(童年朋友)、“豆蔻梢头”(少女)等。
以上分类综合了《道德经》《礼记》等经典文献,涵盖主要年龄段的称呼及其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