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人们称呼自己名字的方式因身份、年龄、场合等差异而有所不同,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常见自称
文雅谦称
- 吾(如《论语》中孔子自称)
- 余(如《史记》中项羽自称)
- 予(如《左传》中晋文公自称)
- 在下(最常用谦称,如《红楼梦》中贾宝玉自称)
- 小可/不才(如《史记》司马迁自谦)
- 鄙人(普通民众常用)
身份特定称谓
- 帝王:寡人、孤、孤王、寡人
- 年长者:老朽(男子)、老身(女子)
- 年幼者:小弟、小儿
- 官员:微臣(文官)、末将(武官)、奴才(宦官)
- 出家人:贫僧(男子)、贫尼(女子)
二、特殊场合与身份标识
尊称与谦称的区分
- 自称时多用谦称,如“在下”“鄙人”,而尊称用于他人(如“大人”“兄台”)
- 例如:
- 孟子自称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”(直白)或“吾”(谦称)
- 吴起对君主称“寡人”,君主称吴起为“壮士”
官职与年龄标识
- 文官:下官、老臣
- 武官:末将、校尉
- 年长者:老朽、令尊/令堂
- 例如:
- 王勃自称“年少时,王勃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并称‘初唐四杰’”
- 诸葛亮自述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
三、文学与戏剧中的称谓
经典案例
- 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自称“我本将心向明月,奈何明月照沟渠”
- 《三国演义》中刘备自称“备身当效先帝之殊遇”
戏剧化表达
- 例如《警世通言》中许宣答问“在下姓许名宣,排行第一”
四、总结
古代自称体系庞大且等级分明,既包含谦卑的自我贬低,也蕴含身份与文化的象征意义。日常交流多以“在下”“鄙人”等谦称为主,而帝王、高官等则使用专属称谓。现代汉语中,这些称谓已逐渐简化为“我”“本人”等直白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