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陈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,其名称因地区、生长阶段及用途不同而有所差异,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:
一、学名与分类
学名 茵陈主要指菊科植物 茵陈蒿(Artemisia capillaris)
的幼苗,少数资料提及 猪头蒿(Artemisia chrysanthenoides)。
科属与形态特征
茵陈属菊科蒿属,具有以下特征:
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植物,茎直立,基部木质化,表面黄棕色;
叶片1-3回羽裂,头状花序密集;
幼苗期被灰白色绢毛,成熟后近无毛。
二、常见别名
地方性称呼
茵陈在不同地区有多个俗称,如:
农村常见名:白蒿、绵茵陈、绒蒿、细叶青蒿、牛至、田耐里、香艾、椒蒿等;
河南地区特有名:幂幂蒿。
其他名称
部分资料提到“白毛茵陈”“黄嵩茵陈”等较少见的分支名称。
三、名称由来
命名依据: 因植物冬季枯死、春季萌发新芽的特性得名“茵陈”; 季节性称呼
四、补充说明
与艾蒿的关系:部分资料将茵陈与艾蒿混用,但两者分属不同物种(艾蒿属Artemisia chrysanthenum);
药用价值:中医认为茵陈具有清热利湿、利胆退黄等功效,现代研究还发现其具有抗炎、保肝等作用。
综上,茵陈的名称数量 超过20种,涵盖学名、地方性称呼及不同生长阶段的称谓,反映了其广泛的分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