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球表面的坑洞主要被命名为 撞击坑(catastrophic crater),这一名称源于伽利略·伽利莱通过望远镜观测到月球表面的碗状凹坑结构。以下是部分著名的月球坑名称及特点:
一、大型撞击坑
艾特肯盆地 直径约2500公里,是月球最大、最深、最古老的撞击坑,几乎占月球表面积的1/4。
位于月球南极区域,包含南极和背面的一大片区域。
贝利环形山
直径295公里,是月球上最大的可见撞击坑,以法国天文学家让-巴蒂斯特·贝利命名。
因破坏严重且位置偏远,观测难度较大。
克拉维月坑
直径240公里,是第二大撞击坑,以德国数学家克里斯托弗·克拉维斯命名。
位于月球南半球,接近月盘中心。
赫茨普龙陨石坑
直径570公里,以丹麦天文学家埃纳尔·赫茨普龙命名,因位于月球背面无法直接观测。
二、其他知名撞击坑
伽桑狄月坑: 直径约100公里,位于湿海(Mare Humorum)北部边缘。 牛顿月坑
杜邦月坑:直径60公里,以美国化学家亨利·杜邦命名。
三、特殊命名传统
多数撞击坑以 科学家姓名命名,例如:
阿波罗环形山:纪念阿波罗计划。
雨海月坑:位于月海(Mare)区域。
四、月坑分布特征
大小分布:直径小于100米的月坑数量庞大,直径超过1000米的仅3.3万个以上。
分布规律:大型撞击坑多集中在月球背面,如艾特肯盆地;正面可见的大型坑较少,如贝利月坑。
五、命名管理
1919年起,国际天文联合会(IAU)统一管理月球特征命名。
以上名称和特征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,涵盖月球表面最显著的天文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