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印度的名称在不同时期和文献中有多个称谓,反映了其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。以下是主要名称及其背景的梳理:
一、核心古称
天竺 最为广泛使用的古称,源自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,意为“西方”。该名称自唐代玄奘(玄奘)时期开始被系统化使用,成为后世中国文献的常用术语。
身毒
早期中国文献中对印度的称呼,见于《史记·大宛传》《山海经》等,对应梵文Sindhu(音译为“身毒”或“辛头”)。
二、其他历史名称
拘留国
佛教文献中对印度的称呼,强调其作为佛教圣地的重要性。
摩揭陀
古印度北部重要王朝的名称,存在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320年,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代表。
犍陀罗
古代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称呼,与摩揭陀并称“印度两大古国”。
般罗、阿湿波、婆蹉
佛教文献中提到的古印度部落或国家名称,属于“十六大国”范畴。
三、名称演变背景
早期模糊称呼: 在玄奘之前,中国对印度缺乏统一名称,常以“身毒”“西域”等泛称。 系统化命名
文化融合:印度历史上存在多种民族和政权,导致不同地区有独立名称,如“摩揭陀”“羯陵伽”等。
四、补充说明
地理范围:古印度的概念不仅限于现代印度,还包括巴基斯坦、孟加拉、尼泊尔等次大陆国家。
文化影响:印度河流域是古印度文化的核心区,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以上名称反映了古印度从神秘国度到系统化地理概念的演变过程,体现了其作为文明交汇点的历史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