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的盔甲种类繁多,根据《唐六典》记载,当时共有十三种铠甲,具体名称及分类如下:
一、铁甲类(十种)
明光甲:
以胸前金属护心镜为特征,背部可能覆盖金属片,阳光下反射光芒得名。
光要甲:
与明光甲相似,但护心镜设计略有不同。
细鳞甲:
甲片表面呈细密鳞片状,兼具防护与机动性。
山文甲:
甲片上刻有山形纹路,兼具装饰与防护功能。
乌锤甲:
可能指带有乌色装饰或形状独特的铁甲。
白布甲/皂绢甲:
以白色布料或皂绢制成,轻便且成本低廉。
布背甲:
背部覆盖布料,兼具轻便与基本防护。
二、其他类别
步兵甲:
为步兵设计,注重防护性与机动性。
皮甲/木甲:
分别以皮革和木材为主要材料,轻便但防护力较弱。
锁子甲:
带有金属锁扣的甲片,兼具防护与连接功能。
马甲:
专为骑兵设计,轻便且不妨碍骑术。
三、特殊说明
礼仪用甲:白布甲、皂绢甲等可能用于礼仪场合,非实战装备。
名称差异:部分文献将“乌锤甲”写作“乌縋甲”,实为同一类铠甲。
明光铠作为最高端铁甲,因胸前金属护心镜的反射效果,成为《唐六典》中排名第一的盔甲。其他甲种则根据功能与材质进行区分,共同构成唐代完备的盔甲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