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太监的称呼,综合历史文献和世俗用语,可归纳为以下几类:
一、官方正式称呼
寺人:
最早见于商周时期,是宦官的原始称谓。
宦者/宦官:
战国后成为主流称呼,秦汉至清朝前为官方文书常用术语。
中官/内官:
因服役于内廷而得名,涵盖从低级到高级的职务。
太监:
隋唐以后特指内监,明代成为代名词。
二、尊称与特权称谓
内官/内臣:
体现尊贵地位,常与“中官”等并列使用。
中贵人/中使:
权势宦官的专用称谓。
宠臣/幸臣:
因得皇帝宠信而得名。
三、俗称与贬称
公公/老公:
民间对宦官的亲切称呼。
太监/阉人:
最常见的非正式称呼。
刑人/刑余:
特指因宫刑而服役者。
净身/半个男人:
强调生理特征。
四、特殊群体称谓
阉尹/奄人:
与“阉官”等词同义,强调去势特征。
椓人/腐夫:
源自腐刑(宫刑)的称呼。
内侍太监/执事太监:
根据职务等级区分。
五、其他特殊称谓
貂珰:清代宫中宦官佩戴貂毛装饰物的代称。
公公堂:太监集体居住的管理机构名称。
说明:不同称谓反映了太监在宫廷中的地位差异,从低级侍卫到权势显赫的官员,再到民间俗称的贬义标签。正式文献多采用"寺人/宦者"等中性词汇,而日常交流中则更倾向使用"公公/太监"等亲昵或戏谑性称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