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被叫过哪些名字的人

时间:2025-03-23 00:56:02 网名大全

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,其名称演变丰富多样,既有本土文化衍生称谓,也包含外来文化融合的译名。以下是主要别称的梳理:

一、本土文化衍生称谓

赤县神州

最早见于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,战国时期邹衍提出“中国名曰赤县神州”,后演变为“赤县”和“神州”两个常用别称。

华夏/诸夏

- 华夏:

最早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,后泛指中原及华夏族聚居地。

- 诸夏:周朝分封的九州诸侯国统称,后成为华夏民族的代称。

九州

直接源于大禹治水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(冀、兖、青等),历代文献中常与“神州”连用。

中原/海内

- 中原:

特指黄河流域中部地区,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。

- 海内:古代指中国全境,如《三国志》记载“其地东接中华,西通西域”。

二、古代文献中的称谓

禹迹/禹甸:传说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,故称中国为“禹迹”或“禹甸”。

震旦: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,见于佛教经典。

三、外来文化译名

震旦(Seres)

古希腊、罗马称中国为“Seres”,意为“丝国”,源于中国丝绸的广泛传播。

契丹(Kita)

12世纪契丹建立辽朝后,西域、西亚及东欧国家开始用“契丹”指代中国,英语中曾用“Cathay”。

Tabgach(桃花石)

中亚突厥语对中国的称呼,首次出现在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。

四、其他特殊称谓

瓷国:

18世纪前欧洲人以“China”代指景德镇瓷器。

东方雄狮: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比喻性称呼。

总结

中国名称的演变反映了历史、文化、地理等多重因素的交融。本土称谓如“赤县”“华夏”承载着文化认同,而译名如“震旦”“契丹”则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影响。这些称谓共同构成中国丰富的文化符号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