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星星的名字丰富多彩,既有对行星的雅称,也有对星群和星座的命名。以下是主要分类及对应名称:
一、行星雅称
金星 - 太白(因其明亮如白昼)
- 启明(清晨出现)
- 长庚(傍晚出现)
- 太白星宿(古代占星学核心)
木星
- 岁星(因十二年绕天一周纪年)
- 文曲星(象征文运)
水星
- 辰星(因接近太阳)
- 晨星/昏星(根据出现时间)
火星
- 荧惑(因其红色外观)
- 火星(直接以颜色命名)
土星
- 镇星/填星(象征稳定)
- 维纳斯(古罗马对应名称)
二、星群与星座名称
北斗七星
- 舒天、天璇、天玑、天权、玉衡、开阳、摇光
- 大熊座核心星官,指北极星所在区域
天河/银河
- 天汉、云汉、银汉(不同文献表述差异)
- 西方天空中的乳白色星带
其他星群
- 玉衡、开阳、摇光(北斗七星下属星官)
- 参宿四(猎户座中最亮的星)
三、神话与文学中的星称
羲和(太阳)
望舒(月亮)
文曲星/武曲星(分别代表文运与武运)
四、其他特殊名称
天青石: 北斗七星中的天璇 玉李
以上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现象的诗意解读与哲学思考,既有实指特定天体的名称,也蕴含着文化象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