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十大神曲包括:
高山流水:
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,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“峨峨兮若泰山”和“洋洋兮若江河”。伯牙惊道:“善哉,子之心而与吾心同。” 钟子期死后,伯牙痛失知音,摔琴绝弦,终生不弹,故有高山流水之曲。
广陵散:
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(即今安徽寿县境内)的民间乐曲。曾用琴、筝、笙、筑等乐器演奏,现仅存古琴曲,以《神奇秘谱》载录最早。早期并无内容记载,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。
平沙落雁:
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、宋代毛敏仲、明代朱权等,众说不一。曲调悠扬流畅,通过雁群飞落平沙的情景,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辽远的秋景。
梅花三弄:
又名《梅花引》《梅花曲》《玉妃引》,根据《太音补遗》《蕉庵琴谱》所载,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,后来改编为古琴曲。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,故称“三弄”。
十面埋伏:
琵琶独奏曲,关于创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,它以楚汉之争为背景,生动再现了战争的激烈场面,展示了英雄主义气概。
夕阳箫鼓:
又称《春江花月夜》,我国古代琵琶曲代表作之一,创作年代和作者不详,但明清时期早已流传,以江上月夜的美景为题,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。
渔樵问答:
明代古琴曲,通过描绘渔夫与樵夫的对话,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。
胡笳十八拍:
东汉蔡文姬创作的古琴曲,表达了流离失所的哀怨,展现了深沉的家国之思。
汉宫秋月:
明清时期的名曲,演奏形式多种多样,描绘了宫女在月光下的哀怨,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孤独与无奈。
阳春白雪:
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“乐圣”师旷所作,曲调清新,寓意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这些曲目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