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俑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随葬文物,其名称和类型丰富多样,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色。以下是常见的木俑名称及分类:
一、按功能分类
礼制俑 用于祭祀、礼仪场合,如乐俑(演奏乐器)、舞俑(歌舞表演)、车马俑(陪葬车辆)等。
陪葬俑
陪葬于墓主身边,分为“明童”(奴仆)和“亡童”两类,部分俑身上有朱砂标记身份。
实用俑
具有实际功能,如跽坐说唱木俑(伎乐俑)、执盾木俑(军事侍卫)、木船模型(船工)等。
二、按材质与工艺分类
彩绘木俑
面部、服饰彩绘,部分俑表面覆盖丝绸材质,如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木俑。
圆雕与平雕
圆雕俑形态立体,平雕俑则较为平面,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俑。
三、按地域特色分类
江苏地区
出土高151厘米的抄手侍俑、持盾木俑,以及仪征东阳出土的伎乐木俑,代表楚文化风格。
甘肃地区
武威磨咀子汉墓群出土的木俑群,反映庄园经济生活,包含木俑、乐器等陪葬坑。
湖南地区
长沙杨家湾刘骄墓出土的木船模型,附有划船木俑,体现船工生活。
四、其他特殊类型
乐器俑: 如瑟、竽等乐器实物,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5弦瑟。 动物俑
总结
木俑的名称和类型反映了其功能、材质和地域差异。从礼制象征到生活写照,从楚地特色到中原风格,木俑作为“明器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展现了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