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演变如下:
一、先秦至三国时期
岱舆/员峤:殷商至战国时期,台湾被称为“岱舆”或“员峤”,《尚书·禹贡》将其纳入九州范围。
夷洲:三国时期,吴国孙权派卫温、诸葛直到达台湾后,首次正式使用“夷洲”这一名称。
二、秦汉至隋唐时期
瀛洲:秦朝统一六国后,因传说中的海上仙境而称台湾为“瀛洲”。
东瀛:汉朝时,台湾被称为“东瀛”,体现古代对东方的泛称。
流求:隋唐至宋朝,台湾多被称作“流求”,《隋书·流求传》是重要文献记载。
三、元明清时期
东番:明朝初叶,因郑成功改称台湾为“东都”,后郑经改为“东宁”。
小琉球:明朝洪武年间,因台湾北部岛屿形状似鸡笼,且为航海导航标志,故称“小琉球”。
台湾府:1683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,正式将全岛命名为“台湾”,并隶属于福建省。
四、名称演变的关键节点
“台湾”名称的确立:
最早见于明末清初,因闽南语中“台”与“大”发音相近,逐渐固定为“台湾”。
其他称谓的消亡:
如“东都”“东宁”等称谓因政权更迭而消失,“小琉球”则因范围局限未被采用。
总结
台湾名称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地理认知和行政管理的差异。从先秦的“岱舆”到清朝的“台湾府”,名称的变迁与中原政权对台湾的认知深化密切相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