螳螂作为昆虫纲肉食性动物,其名称因形态特征、分布地区或行为习性而异。以下是常见的螳螂名称分类整理:
一、按形态特征命名
中华大刀螳 因前肢形似大刀且带锯齿得名,广泛分布于中国,是常见种类。
非洲绿巨螳
体型巨大,力量强,可捕食蛇类、青蛙等大型猎物,分布于非洲。
兰花螳螂
伪装能力极强,能模拟植物形态,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。
刺花螳螂
全身布满棘刺,习性与兰花螳螂相似,属树栖性。
二、按地理分布命名
广斧螳(广腹螳螂)
双刀带黄色斑点,分布于中国南北,捕食害虫能力突出。
欧洲刀螂
体型中等,分布于欧洲,前肢形似斧头。
台湾巨斧螳
除触角短小外,形态与中华大刀螳相似,分布于台湾。
三、其他特色名称
魔花螳螂: 被称为“螳螂之王”,因色彩复杂且稀有,分布于非洲。 小提琴螳螂
枯叶螳螂:外形酷似枯叶,伪装能力极强,分布于马来西亚。
四、科属相关名称
齿华螳(多齿华柔螳):半透明身体,带“华”字,中国特有。
清迈斧螳:头部形似斧头,分布于泰国清迈。
总结
螳螂的名称反映了其形态、分布或行为特点,如中华大刀螳的捕食足、非洲绿巨螳的体型、兰花螳螂的伪装能力等。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物种,可结合其形态特征与分布地区进行区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