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,其名称经历了多次演变,主要别称及历史背景如下:
一、主要别称及由来
晋阳 最早见于春秋时期,因位于晋水北岸得名,是太原最早的城市名称。晋国权臣赵简子在此筑城,奠定了晋阳城的基础,后成为太原的政治、军事中心。
并州
汉武帝时期设立并州刺史部,管辖包括太原在内的九个郡,太原因此得名“并州”。并州成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,是当时重要的政治中心。
龙城
五代十国时期,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北汉均以晋阳为国都或陪都,故称“龙城”。这一名称体现了太原在北方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。
二、名称演变脉络
先秦至秦汉: 晋阳作为城市名称出现,秦设太原郡,晋阳成为行政中心。 汉至隋唐
五代至宋:龙城成为陪都名称,北宋毁晋阳城后,太原府短暂改称“平晋城”,后复置太原府。
明清至今:1927年设太原市,延续至今。
三、其他相关名称
大原/泰原:战国时期晋国将太原盆地称为“大原”或“泰原”,后因避讳简化为“太原”。
阳曲县:公元979年宋太宗毁晋阳城后,太原府曾短暂改称“阳曲县”,直至明洪武年复置太原府。
四、历史意义
这些名称反映了太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地位变迁。例如,作为“九朝古都”,太原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;而“龙城”则与汉文帝刘恒的“龙潜”典故紧密相关。如今,这些名称共同构成太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