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古代“真人”的名字,需结合不同文献和宗教体系进行区分,主要分为以下两类:
一、道家文化中的“四大真人”
孙思邈 生于公元581-682年,自号“孙真人”,是唐代著名医学家,被后人尊为“药王”。
庄周(南华真人)
先秦道家学者,主张“天人合一”,其思想与《黄帝内经》中描述的真人境界高度契合。
王重阳
金代道士,创立全真道,主张“全神炼气”,被尊为“重阳真人”,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。
张三丰
明代道士,创立武当派,主张“无为而治”,被尊为“张天师”。
二、其他道家神仙
列御寇(冲虚真人): 战国时期思想家,以“御风而行”闻名,与庄子的逍遥思想有相似之处。 亢仓子(洞灵真人)
三、其他领域的“真人”
文子(通玄真人):
战国末期思想家,曾师从老子,被尊为“通玄真人”。
张道陵:
东汉末年道士,创立天师道,被后世尊为“张天师”,其子孙世袭此职。
四、补充说明
姓名差异:部分历史人物存在“字”“号”与“真实姓名”的差异,如老子(李耳)、庄子(庄周)等。
文献依据:道教神仙的认定多来源于道教经典(如《道德经》《庄子》)及后世道教传承。
以上信息综合了道教经典、历史记载及后世尊崇,部分人物存在多重身份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