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盾牌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多个名称和演变形式,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别:
一、商周时期
干:商周时期盾牌的统称,与戈配合使用,形成“干戈”兵器系统。
形制特点:早期为木框结构,外蒙皮革或藤编,战国时期演变为双弧形或圆形,西周墓葬和秦陵陪葬坑出土的青铜盾牌属礼器性质,不普遍用于实战。
二、唐宋时期
彭排:唐代对盾牌的称呼,因形状似彭城(今江苏徐州)而得名。
牌:宋代开始广泛使用,延续至明清,成为步兵主要防御武器。
三、明清时期
火器型盾牌:明代的“虎头火牌”“猛火刀牌”属攻击型武器,内藏火器(如火球、箭矢),兼具防御与攻击功能。
四、其他类型
重盾:用于战车防御流矢的重型盾牌。
手牌:步兵手持的小型盾牌,木制或皮质,轻便灵活。
旁牌:骑兵专用圆形盾牌。
五、文化象征
五行盾:现代中国车标中,盾牌元素常见于吉利、保时捷等品牌,多与金融、安全等概念结合。
总结
中国盾牌名称和形制演变与军事技术、哲学思想密切相关。从最初的木皮盾到青铜器时代,再到火器与冷兵器结合的明清时期,其功能逐渐从单一防御发展为攻防结合。同时,文化象征意义上的“盾牌”也延伸至现代社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