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炮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重要代表,其名称多与制造背景、功能或捐赠者相关,以下是常见的古炮名称分类及实例:
一、按制造年代分类
元代火炮 至顺三年(1332年)铜铳:
中国现存最早管状火炮,口径105毫米,重6.94公斤,炮身铭文“至顺三年二月吉日 绥边讨寇军 第叁佰号马山”。
至正十一年(1351年)火铳:口径30毫米,长43.5厘米,重4.75公斤,刻有“射穿百札,声动九天”。
明代火炮 洪武十八年(1385年)铜火炮:
口径108毫米,长52厘米,重26.5公斤,药室有宽厚箍。
万历二十年(1592年)“天字一百三十五号大将军”铁炮:口径113毫米,全长143厘米,身管倍径增大。
“无敌大将军炮”:重596.82千克,装铁子500个,射程62.2米。
清代火炮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:
1688年制,车载攻城炮,重3600-7000斤,口径3.8-4.9寸,装药量5-10斤。
二、按功能与结构分类
滑膛火炮
虎蹲炮: 戚继光创制,加铁爪钉和铁绊固定后坐,可装100个以上小铅弹。 攻戎炮
反后坐装置火炮 17世纪欧洲火炮:
采用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,如法国75毫米野炮,后坐距离缩短至430毫米。
特殊用途火炮
毒火飞炮/飞摧炸炮: 发射爆炸弹,内装火药与引信,爆炸后摧毁目标。 铁路炮
三、其他著名古炮
春秋战国石炮:最早抛射火药包的原始火器。
宋代突火枪:以竹制管为筒的早期火器。
四、文化象征
部分古炮因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成为文化符号,如:
“镇南雄关炮”: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铸,象征抗外功绩。
“神威大将军炮”:清代赠予蒙古贵族的礼炮,体现民族关系。
以上名称仅涵盖部分代表性古炮,实际中国古代火炮种类更为丰富,且不同地区、民族存在特色造型的火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