盱眙的历史名称演变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一、春秋时期
善道/善稻:最早见于《春秋》记载,当时属于吴国,是诸侯会盟的重要地点。
二、秦朝至东汉
盱台: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县制,最初名为“盱台”(音同“怡”),后改为“盱眙”,直至东汉时期再次改回“盱台”,但未再恢复原名。
三、三国至晋朝
恢复盱眙:东汉灭亡后,盱眙县名重新启用,直至晋朝再次确认使用“盱眙”。
四、隋唐至宋朝
都梁:隋朝大业年间(605年)因境内都梁山盛产泽兰而得名,成为盱眙的别称。
泗州城:唐宋时期,盱眙成为泗州城的所在地,是重要的文化中心。
五、其他说法
因山命名:
《清史稿》等文献提到盱眙可能以境内盱眙山命名,但此说法缺乏更多佐证。
单字还音说:
认为“善道”是吴音“善道”转为中原音“盱眙”,但此说法未被权威文献明确支持。
总结
盱眙名称的演变反映了其丰富的历史变迁,从春秋时期的“善道/善稻”到秦朝的“盱台”,再到隋唐的“都梁”及宋代的泗州城,名称多次调整与地域政治格局密切相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