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,拥有众多别称,这些名称多源于其文化、地理或历史特征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整理的印度主要外号:
一、历史文献中的称谓
身毒
中国古籍《史记·大宛传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等最早记载印度为“身毒”,源于印度河梵文名Sindhu的音译。
天竺
唐代开始使用,玄奘取经后正式音译为“印度”,成为最广泛使用的译名。
二、文化象征性称谓
孔雀之国
源自佛教文化,孔雀在印度文化中象征吉祥与美丽,与“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”并称。
贤豆
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首次使用,后因“天竺”发音争议而改用,意为“贤能之人”。
三、地理特征称谓
地理囚徒
源于其地理位置被山脉环绕,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天然屏障。
四、其他趣味性称谓
巴拉特(梵文音译)
婆罗多(梵文音译,多用于宗教文献)
粪坑(贬义别称,源于部分历史记载的卫生问题)
地理囚徒(形容地形封闭)
身毒(《史记》等古籍称呼)
震旦(中国对印度的古称,意为“地大物博”)
需要说明的是,部分别称如“贤豆”属于学术界对音译名称的规范,而“天竺”则是国际通用的译名。此外,印度也常被冠以“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”等赞誉性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