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国的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中有多种表述,综合多个来源整理如下:
一、常用别称
华夏 商朝时期华夏族以中原为中心建立政权,后成为中国的代称。
中华
秦朝以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国家的统称,多用于复合词汇(如中华儿女、中华文明)。
九州
最早见于先秦典籍,指古代中国地理概念,后成为中国的代称。
赤县
古代天子对疆域的称呼,常与“神州”并列使用。
神州
自东周起成为天朝疆域的统称,与“赤县”并称。
海内
指中原地区,后泛指全境。
二、其他古称
中土: 特指中原地区,黄帝以土德称其领地。 炎黄
三、现代官方名称
中华人民共和国:1949年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全称,是国际通用的官方名称。
补充说明
炎黄虽为部落领袖称谓,但长期被用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起源。
九州作为地理概念,后世也用于文学和哲学著作中描述理想国。
这些名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多元认知,既有地理概念的延伸,也包含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