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古人的称谓体系,综合多个权威资料可归纳如下:
一、基本称谓构成
姓名 包含“名”与“字”两部分:
名:
出生时由父母赋予,如司马相如的小名“狗儿”;
字:成年后取,与名有意义上的关联,如李白字太白。
字与号 字:
男子20岁、女子15岁取,用于平辈或尊辈的礼貌称呼,如“孔北海”“陶彭泽”;
号:又称别号、表号,仅用于自称,如李白号青莲居士、杜甫号少陵野老。
二、特殊称谓类型
雅称与昵称 雅称:
如“郎君”(丈夫)、“娘子”(妻子)、“官人”(宋代对男子的爱称);
昵称:如郑袖、钩弋等少数女性使用。
官爵称谓 包括帝王(如太祖、高祖)、诸侯(如公、侯)、卿大夫(如卿、大夫)等,如汉武帝称“大帝”,诸侯王称“公侯”。
代称与绰号
代称: 用地名(如韩愈称“昌黎”)、官职(如韦应物称“韦苏州”)或特征(如李白称“诗仙”)替代姓名; 绰号
三、使用场景区分
自称:使用名或字(如“臣某”);
他人称呼:平辈用字、尊辈用官职或姓氏+尊称(如“王太傅”);
书面表达:多用全名或官职。
四、文化背景补充
性别差异:男性多使用字和号,女性日常称呼以“娘子”“夫人”为主,正式场合多用“令尊”“令堂”;
时代特征:宋代因南北文化交流频繁,出现“新郎官”“新娘子”等称谓。
以上分类综合了古代礼仪、文化习俗及语言习惯,涵盖主要称谓形式及使用场景。